关于同性恋 (原创)

关于同性恋 (原创)

主动型和被动型:同性性行为有时也成为行使权利的象征,一方借此显示对另一方的控制。主控的一方叫做“主动型”,受控的一方叫做“被动型”。实际上,在同性恋者的具体性爱活动中,他们会在主动与被动之间交换角色。

四、流行学

根据德国著名性学创始人和同性恋现象的最早研究者赫兹菲尔德的估计,同性恋及双性恋这两种人要占到全部人口的1%至5%。后来,美国多项调查发现同性恋占人口的10%。在中国,素质性(绝对的)同性恋在自然人群中约占2至4%。素质性同性恋,具有跨种族、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特征。

五、原因与机制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至今原因不明。总体来说,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生物学理论

目前,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一致的公认,其中包括(1)胎儿期染色体因素;(2)大脑因素;(3)荷尔蒙因素。生理学研究同性恋的先天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上,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引人注目,它通过对同卵双生兄弟和异卵双生兄弟中同性恋发生的比例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遗传因素部分地影响了同性恋倾向的形成。它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兄弟发生同性恋的占57%、而异卵双生兄弟的只占24%,而一般兄弟为同性恋者占13%。

对于女性同样的研究显示同性恋女子同卵双生姐妹的50%、异卵双生姐妹的16%和一般姐妹的13%也同时是同性恋者。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注重研究同性恋后天的形成因素,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个体存在对性爱对象的自我理想化移情,等等。

心理学界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同性恋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性恋的遗传倾向不一定表露出来,其表现程度取决于家庭及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性经历、性经验。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其正确的性取向至关重要。比如:

(1)家庭中存在“阴盛阳衰”的情况:由性格懦弱的的父亲,好生气、有破坏性的,或是消极的、孤僻的、无足轻重和强大的母亲,盛气凌人,过分庇护孩子,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

(2)童年期的性别认同因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游戏等。

(3)早年的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性经验极其重要,如果是发生在同性朋友之间,就可能终身同性恋。但是,也有调查显示,在首次同性发生性行为的四年之前,当事人内心就已经具有了对同性的性欲望和性幻想。

(4)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

(5)恋母情结。

六、表现

许多动物之间也有同性活动,但以此作为唯一性活动方式仅见于人类,表现程度可有所不同,有些只是纯精神性的,主要是思想和情感上的依恋,并无肉体上的接触。

这类人从幼年起即出现一些迹象,如游戏时爱扮异性角色,愿同异性玩耍,愿穿异性服装等。这时他(她)们的同性恋倾向是模糊的。到青春期后性爱倾向明朗化,他(她)们对同性开始感兴趣,有爱慕之心,而对异性则否。同性恋者对待同性恋伴侣情投意合,甚至欲建立“家庭”。因此,一旦当伴侣离开,他(她)们会引起极大的悲哀和痛苦,有的因此产生抑郁反应,甚至自杀。

有同性性行为的两个人,可能只有一个是真正的同性恋者,另一个为异性恋者。如果双方都是真正的同性恋者,那么在性行为中,会轮流更换主动位置,而在心理上他(她)们都会认定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多数同性恋之间有具体的性行为,在男性中有几种表现形式:(1)口腔生殖器接触;(2)相互手淫,互相取乐;(3)肛门性交。女性除了口腔生殖器接触相互手淫之外,往往采取拥抱、阴部相互摩擦、使用人工阴茎或类似于阴茎的物体。同性恋者之间的“感情”联系,女性之间比较固定,男性较不稳定。

同性恋之间私下交好,若不损害第三方利益,多数国家不予追究。但若因同性恋活动导致一些刑事、民事纠纷,法律将予以过问。国内已有多起同性恋因“失恋”而导致的伤害案例。另外,同性恋者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主流文化,一旦为外界所知,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以及舆论的排斥,有些人深感痛苦、自责,自杀者亦不少见。特别是在青少年期经常出现性定向的痛苦,必须作出是继续还是压抑同性恋感情的决定,到了中老年同样面临很多社会心理问题。

七、心理咨询

同性恋不属于病态,但是,许多同性恋者过着封闭孤寂的生活,除了在自己内心的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压力之外,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心理压力。常见的心理压力有:

1.社会行为规范的压力,比如正常的家庭、婚姻、恋爱、性别角色、行为规范等;

2.来自周围人群的误解、偏见、厌恶和仇视;

3.无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实性倾向,不得不过双重生活,作两面人所造成的不适感。

4.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同性恋者。

5.感情和生活上得不到社会支持。

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主要不只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部;不只是来自痛苦的自责,而是来自对社会规范的恐惧。这类人当中也有严重的压抑和心理不适感,但其根源不在同性恋倾向本身,而在于因同性恋倾向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大约有27%的同性恋者曾有过自杀行为。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改变其性取向,而是促进当事人自我接纳,适应社会,人格的健康发展。

心理咨询要点如下。

1、如何判定同性性取向:(1)内心有着强烈的跟同性发生过性关系的欲望和冲动,无论是否有过同性性经历;(2)当有这些欲望和冲动时,会出现明显的性兴奋的身体反应;(3)个体的性身份没有明显的改变。

2、向当事人及其家人普及知识,并说明:当前的科学研究没有明确的结果;医学已经取消了同性恋作为疾病的诊断;性取向,不是自主决定的,不是故意而为的,所以,不属于道德问题,当事人没有责任;目前医学没有有效的方法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性取向一旦形成,无法通过自主或他人意志加以改变。

3、向同性恋者及其家人说明:同性恋者,除了性取向指向同性,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与异性恋者无异。

4、关注、尊重、接纳同性恋者的性取向;鼓励当事人自我接纳的同时,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积极适应社会;

5、探讨隐私权与是否出柜;

6、讨论结婚和生育问题:不建议同性恋者以欺骗的方式与异性结婚;不必担心同性恋者所收养抚养的子女将来也被培养成同性恋者。

7、未成年人如果出现“同性恋倾向”,咨询师不要给当事人贴“同性恋”的标签,而应继续观察其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8、如果当事人同时存在焦虑或抑郁等精神障碍,则建议当事人去精神科就医,或寻求心理治疗帮助。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丛中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
凉拌小白菜🥬的做法

凉拌小白菜🥬的做法

📅 06-28 👀 6138